杭州萧山电视台节目介绍
萧山是杭州的南大门,历史悠久,境内的“跨湖桥文化”距今有8000年。公元2年始建县,始称余暨,唐代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改现名,一直沿用至今。经国务院批准,1988年撤县设市,2001年3月25日,撤市设区。 萧山历史沿革: 秦始皇二十六年(公元前221年),置会稽郡,萧山属会稽郡地。 西汉初至元始二年(公元2年)间,秦末时置诸暨县包括这上诸暨与下诸暨两部分,西汉时把下诸暨单独置县,称“余暨”始建县,属会稽郡。“余”为越语,越人称盐为 “余”,因当时萧山产盐,又临暨浦,所以称 “余暨”。据《越绝书•逸文》(清•金山钱培名辑万卷楼丛书本)记载 余暨,西施之所出。 所以萧山为为西施故里。位于萧山临浦浣纱溪东的苎萝山(越中名山,众多历史典籍均有记载),主峰海拔127米,系会稽山余脉,乃越地之正宗。苍翠挺拔,别具风姿。山上有 红粉石,据说手在石上一抹,会抹下些许红粉来。在苎萝山下,浣纱溪西岸,有西施庙,此庙原先是西施宅,南宋才改为西子祠。乡人祀西施为四十八村之土谷神,一直俗呼“(先施)娘娘庙”。庙坐西朝东,面对苎萝山,建筑规模现仍清晰可辨,有殿五楹,余屋三楹,演台一座。庙前有苎萝亭,临溪。亭前有小桥,具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。浣纱溪畔还有范蠡庵、起步庙。范蠡庵乡人称日思庵,以范蠡在此访得西施,有功于越,乡人思之,故名。今祠之后殿及戏甘犹存。起步庙又称后江庙,相传越灭吴后,西施与范蠡归越隐居,在此弃舟上岸,故称起埠庙。苎萝村附近还有施家渡。施家渡相传是当年西施回越都的下船处。现有施姓在此聚族而居,殆为西施所居村的施姓后裔。 孙权黄武年间(公元222-229年),改名永兴,属会稽郡。 唐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,改永兴为萧山,以萧然山为名,沿用至今。 1949年5月5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萧山,为省直属县。 1949年6月底,划归绍兴专区。 1952年起,复为省直属县。 1957年划归宁波专区。 1959年改属杭州市。 1987年11月27日,经国务院批准,撤销萧山县,设立萧山市(县级)。1988年1月1日,萧山县改称萧山市,仍属杭州市。 2001年3月25日,萧山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,杭州市萧山区正式成立。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,为杭州南大门,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。全区总面积1420.22平方公里,2006年末总户籍人口118.53万,其中非农业人口355997人。辖有22个建制镇,4个街道。4个街道总人口263055人。区委、区政府驻地北干街道。 萧山地形类型多样,以平原为主。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南缘,年平均所温16.1℃,降水量1402.5毫米,常年无霜期248天。地处浙江南北要冲,临江近海,地理位置优越,水陆交通便利。 钱江一桥、二桥、三桥、五桥和六桥飞架钱塘江南北。浙赣、萧甬铁路,沪杭甬高速公路、104国道、省道杭金公路和杭金衢高速公路穿境而过,浙东运河和钱塘江、富春江、浦阳江也在境内汇流。2006年,萧山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992万人次,货邮吞吐量达23万吨,两项排名均列全国第8位,机场规模在华东地区列上海的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之后。 改革开放以来,萧山经济和社会取得长足发展,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超过15%的速度增长,多次荣获“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(市)”、“全国明星县(市)”、“全国十大财神县(市)”、“国家卫生城市”、 “浙江省品牌强县(市、区)”、“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城市十强”、“浙江省科技综合实力第一名”、“大陆极具投资地第一名”等称号,是浙江省的首批小康县(市)。近几年,全区国内生产总值、财政收入、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居浙江省县(市、区)级前位。2000年和2001年全国县(市)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排名中萧山分别列第9位和第7位,2002年到2006年再列第七位,浙江省第一位。被命名为中国园林绿化产业基地、中国纺织生产基地、中国羽绒之都、钢结构之乡、中国伞乡、中国镜乡、中国化纤名镇等称号。2006年,萧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99.81亿元,按现价计算,比上年增长18.7%。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依次为5%、65%和30%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9257元,增长17.8%,按当年汇率折算,达到7400美元。完成财政总收入83.87亿元,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.93亿元,分别增长30.5%和29.0%(原口径)。国内生产总值、财政收入、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均保持全省县(市、区)级首位。